病房的窗户外,是蓬勃的春日,阳光洒在小李年轻的面庞上,却映出了一丝与春意格格不入的焦虑。小李是一名大三的学生,因一场篮球赛上的意外导致右侧锁骨骨折。他躺在病床上,白色的绷带和锁骨固定带将他牢牢地“封印”起来,像一只被迫收起翅膀的雏鹰。
小李刚入院时,除了常规的生命体征评估和疼痛评分,我更留意到了他的眼神——那里面有对疼痛的忍耐,但更深层的是焦灼。在他的床头柜上,笔记本电脑一直亮着屏幕,隐约能看到未完成的论文界面。
“护士姐姐,我这个……要多久才能好?下周有个很重要的小组汇报。”这是小李问我的第一个问题。
我放下手中的血压计,没有立刻回答他医学上的标准恢复期。因为我明白,他问的不是骨骼愈合的时间,而是他被打乱的生活节奏何时能回归正轨。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,学业、社交、对未来的规划都至关重要,所以每一分钟都无比珍贵。我拉过椅子坐在他床边,用他熟悉的比喻轻声宽慰:“你先别急,骨折就像电脑突然宕机,强行开机只会让问题更严重。学业固然重要,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现在你的身体正在优先调用所有资源进行‘紧急修复’,我们现在要做的,就是静心修养,配合身体完成修复。”见他紧绷的神情稍缓,我给出我的建议:可以先用语音记录汇报思路或者听相关的播客来保持学习状态,以缓解他对学业的焦虑。
锁骨骨折的疼痛,尤其在体位变动时,是刻骨铭心的。每次协助小李起身,我都会提前清晰地告知他我的每一个动作:“小李,我现在要摇高床头了,可能会有点牵扯感,你准备好了告诉我,我们慢慢来。”在这样的清晰指示下,小李能够提前做好准备,减缓体位变动带来的疼痛感。我还教会他如何使用非药物止痛方法,比如深呼吸、想象放松等等。维护患者在病痛中的尊严,与缓解患者的痛苦同等重要。所以在治疗过程中,我时刻提醒小李,感到疼痛时要及时说出来,这不是软弱,而是帮助我为他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与照顾。
有一天,小李躺在病床上,看着窗外发呆。他的神情有些沮丧:“感觉像被按下了暂停键,大家都往前跑,我却卡住了。”他的手机消息提示音几乎没停过——是朋友的慰问,社团活动的通知,还有实习招聘的信息。每一次铃声,都像在提醒他正错失着什么。
我为他调整了一下背后的软枕,对他说:“你知道吗?骨折的愈合,是身体最精妙的‘修复工程’之一。成骨细胞正在夜以继日地为你的身体搭建一座更坚固的‘桥梁’。这段看似暂停的时间,或许正是让你停下来思考的礼物。你可以观察一下你曾经匆忙略过的风景,或者只是单纯地好好休息,为下一次起飞蓄满能量。”我鼓励他和朋友们视频通话,让室友帮他带来课堂笔记,甚至建议他可以把这次经历作为一次独特的“田野调查”,未来或许能写进他的个人陈述里,展现他的韧性和乐观。听完我的劝导,小李的眼中开始闪烁着期望的光芒。
出院指导那天,我为小李详细讲解了康复锻炼的步骤,最后,我还给了他一张便签,上面写着:给小李的“康复期特权清单”——1.理直气壮地“偷懒”:有权利拒绝一切不必要的负重,包括沉重的书包。2.享受“VIP”待遇:请同学帮忙打饭、找座位,这是建立友谊的好机会。3.专注“内在建设”:把追剧、看书、思考人生正式列入每日计划。4.允许情绪波动:偶尔的烦躁完全正常,给自己一点耐心。
小李接过纸条,笑了,那是一种释然和充满希望的笑容。
作为护士,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面对的从来不只是某一块骨骼、某一个器官,而是一个完整的、有梦想、有社会关系的“人”。对于小李这样的大学生患者,我们的关怀重点在于:理解他被打乱的人生计划,缓解他对于“落后”的恐惧,并帮助他在这场意外的“假期”中,找到新的成长可能。我们的价值,不仅在于用专业医疗知识促进小李身体的康复,更在于用深切同理心守护他精神的完整,让他相信,这段暂时收起翅膀的日子终将过去,在不久的未来,他会在更加广阔的天空中展翅飞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