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岁的王奶奶因头晕在家中不慎摔倒导致髋部骨折,入院时因基础疾病,在内科住院一段时间,病情稳定后转到我科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。
这是术后的第七天,她半卧着,一脸忧愁。我俯身轻声询问她午休的情况,她微微颔首,说伤口仍有些许疼痛。我仔细检查了她的伤口,敷料干燥整洁,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。早上医生换药时提到,王奶奶的恢复情况良好,可以尝试下床活动了。
我耐心指导她进行踝泵运动和直腿抬高训练。她每个动作都认真完成,虽然偶尔会因为牵拉感而微微蹙眉,却始终没有放弃。“伤口有点牵拉,但还能忍受,”她轻声说道,语气中透着一丝疲惫,却也带着难得的坚持。
我鼓励她尝试从床边坐起,逐步过渡到站立。一旁的女儿轻声补充道:“医生护士都强调要尽早活动,但妈妈总是担心会再次摔倒,我们看着心疼,也不敢过分催促……”
这一刻我深切地意识到,她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嘱,更是被真正理解和信心的重建。我决定采用叙事护理的方法,走进她的故事,与她共同克服困难,重启行走动力。我搬来椅子坐在她床边,轻轻握住她的手,柔声问道:“王奶奶,那次摔倒的时候,一定很害怕吧?”
她的眼眶瞬间湿润,声音有些哽咽:“我怕啊……那天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,醒来后疼得钻心。我不敢再站起来了,万一又摔了怎么办?”
她的恐惧不是抗拒,而是源自一次真实的创伤体验。我轻轻抚摸着她的手背,真诚地说:“那种感觉确实非常可怕。”我先表达了共情,肯定了她的感受是正常的。随后,我拿出她的X光片,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解释道:“您看医生用坚固的材料,给您换上了新‘零件’,它的任务就是陪伴您重新站起来,就等您心理准备好了!”
“我们不求快,一步一步来。就像您已经从平躺到能够坐起来吃饭,下一步我们试试在床边坐稳,让双脚实实在在地接触地面。我和您女儿都会全程扶着,您随时可以喊停。”
在鼓励和期待的目光中,王奶奶终于鼓起勇气。她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臂,第一次成功地独自坐稳在床边,尽管紧张得满手是汗。
我们取来助行器,细心调整到合适的高度,协助她的双脚平稳着地。我问道:“王奶奶,您现在有哪里不舒服吗?”她摇摇头,语气比之前坚定许多:“我想自己试试看。”我鼓励她:“我们就在您身边,您很安全的。”
于是,王奶奶借助行走器站立,第一次,身体有点倾斜,我及时辅助她。第二次尝试,王奶奶稳稳地站立了五秒钟。
“我……我站起来了?”她的声音颤抖着,眼中闪烁着泪光,“我以为这辈子都只能躺在床上了……”
我用力回握她的手,郑重地说:“您做到了,真的非常棒!”从站立五秒开始,她一步步走出了绝望的阴影。从扶着助行器迈出第一步,到独自走到病房门口、走廊尽头……王奶奶的康复之路越走越稳。她不仅重新站了起来,更找回了那次跌倒时被摔碎的信心与尊严。
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,叙事护理的精髓在于“看见人,而非只是病”。对于高龄骨折患者,生理上的治疗是基石,但心理上的破冰才是他们能否重返生活的关键。最终,我们扶起的不仅是一位老人的身体,更是一份被跌倒摔碎了的信心与尊严。我们陪伴着她,让“我不行”慢慢变成“我试试”,再蜕变成“我能行”。这份用爱与专业重铸的行走的力量,正是护理工作最动人的价值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