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江市人民医院 - 百姓平安健康和谐的家园

您的位置:首页>医院动态
【廉医人文关怀】从迟缓到奋进:用关怀点亮康复的灯
发布日期:2025-10-24    浏览次数:30
图片

病房里,64岁的李阿姨静静躺着,目光空洞地落在天花上。不过一天光景,卒中病情急转直下,她左侧肢体的肌力从4级骤然跌至2级。身体的瘫痪像一场无声的风暴,不仅抽走了她肢体的力气,更在她精神的壁垒上凿开了一道深不见底的缺口。

她开始变得倦怠、迟疑,对治疗和康复训练流露出本能的抗拒。这并非固执,而是一种深埋在无力感之下的恐惧与自我保护——她害怕再次尝试后更彻底的失败,害怕承认自己或许再也无法恢复如初。

我走到她的床边,没有急着宣教康复的重要性,而是轻轻握住了她的右手:“李阿姨,我知道您现在很难受,身体不听使唤的滋味,肯定让您又委屈又害怕吧?”她没有回应,但眼眶却微微泛红。我告诉她,病情急性期的波动是常见的挑战,但我们的大脑拥有强大的“神经可塑性”,这意味着通过科学、持续的康复训练,受损的神经通路有望被重塑,功能也有可能被找回。现在的“2级”,不是终点,而是我们共同努力的起点。

交谈中,我了解到李阿姨退休前是位小学语文老师,特别喜欢教孩子们念诗、写字。我心里忽然一亮——我好像找到了那束能照进她心底的光。

“李阿姨,您教了那么多学生读书写字,现在咱们不如就当给您的左手左腿‘上上课’。您是经验丰富的老师,最有耐心了。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,我们一起带着左手、左腿这两位‘新同学’重新学抬手、学走路,好不好?”这个比喻,让她黯淡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。她作为教师的尊严和价值感像是被瞬间点亮的灯,康复不是枯燥的 “遭罪”,而是她最熟悉的“教学”——这一次,学生是自己的手脚,而她仍是那个能掌控节奏的老师。

从那天起,李阿姨的康复态度发生了转变。

倦怠悄然变成了主动。每天清晨医护交班时,我都能看到李阿姨在主动用右手为左臂做简单的按摩。康复治疗师一进病房,她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闭眼装睡,反而会先主动开口问:“我们今天练什么?”

迟疑渐渐变成了坚定。在训练中,当左腿因无力而颤抖时,她会紧抿着嘴唇,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,却不再轻易说“不行”。实在撑不住了,她会停下来,喘口气,然后看着我说:“再试一次,我觉得这次能好一点。”

我们共同将康复训练融入了她熟悉的语境里:抬手不再是枯燥的指令,而是“给这首诗打个拍子”;勾脚腕也不是难熬的折磨,而是“给这个生字画个勾”。训练中,她轻声背诵她熟悉的诗句,那些熟悉的诗句像温柔的铠甲,成为她对抗病痛的力量。

一周后,在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,她的左腿成功地抬离了床面,哪怕只有短短几秒钟,却让整个病房都充满了希望。李阿姨先是红了眼,接着又笑出了声,她紧紧握着我的手说:“护士,我教的这俩‘学生’进步啦!”

后来,她在帮助下,颤颤巍巍地完成了“一厘米”的抬举,我和康复治疗师都发自内心地为她鼓掌:“太棒了!李阿姨,您这个老师教得非常成功!”

每一次微小的进步,都像一束微光,从几秒钟的抬腿到一厘米的抬高,微光慢慢聚在一起,逐渐驱散了她心中的阴霾。那个被挫折暂时困住的灵魂,已经破茧而出。

李阿姨的故事提醒着我:在疾病面前,精湛的医术是守护生命的战舰,而深入心灵的人文关怀,则是引航的灯塔。当患者陷入“习得性无助”的泥沼时,我们需要做的,不仅是抛出技术的绳索,更要真正走进患者心里,看见他们曾经的光彩,理解他们此刻的恐惧,用尊重接住他们的脆弱,用共情点燃他们心里那簇不甘熄灭的生命之火。而这束火,正是照亮康复之路最暖的光。

查看电脑版